作家張俊彪
近日,甘肅省文聯原專職副主席、廣東省文聯原副主席、深圳市文聯原主席、國家一級作家張俊彪,參加了由慶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慶陽市融媒體中心主辦,慶陽市作家協會、慶陽市融媒體中心“一點慶陽”欄目組承辦的“守望鄉土:與著名作家張俊彪文學對話”活動。
回顧近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之路,張俊彪緊扣文學創作與寫作中的尋根探源,文學素養養成,賡續紅色基因等相關話題,與慶陽本土作家、文學愛好者進行了暢談。
主持人:張老您好!首先要對您此次“回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大家都知道,您是咱們慶陽正寧縣人,出過許多部優秀作品和文集,獲得過多項重要獎項,是開創當代傳記文學先河的作家。在座的各位,也都讀過您的作品。作為慶陽走出去的杰出作家,請談談您的文學創作體會;談談慶陽這塊土地給您帶來怎樣的影響。
張俊彪:非常感謝此次活動的舉辦方,讓我有機會向家鄉父老匯報我的寫作過程。這次回鄉,看到慶陽發生的巨大變化,讓我內心十分振奮。對慶陽文化發展的現狀及未來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認識。我的“根”就在慶陽,我的靈魂也在這片厚實且熱烈的黃土地上,我一直與慶陽父老心靈相牽,不論我身在何處,我都會不懈努力去宣傳慶陽、介紹慶陽、書寫慶陽,這種熱愛永不泯滅。
我認為慶陽市對文化事業的重視,發展“大文化”的決心與信心,以及慶陽悠久的歷史文化,深厚的傳統文化,近年來巨大的發展變化,對在座的各位文學愛好者及慶陽本土作家而言,是生活與寫作的福音。接下來,我想與大家分享我在寫作中的三方面體會。
第一方面是生活素材來源方面。寫作一定要有生活素材的支撐,沒有生活中的觀察與積累,就沒有辦法產生充實、鮮活、優質的文學作品。許多寫作者都感到寫作時沒啥可寫,構思困難,挖空心思想不出有用的素材和故事,其實這恰恰是對生活缺少體驗與思考。這一點上,我想談一下“直接生活”這個概念。我所說的“直接生活”就是寫作者的個人生活經歷,對生活的感受與體驗,你所見識過的生活最真實的“橫截面”,這些構成你的“直接生活”。
另一個生活素材的來源,也就是我要講的“間接生活”?!伴g接生活”來源于社會交往,寫作者認識的形形色色的人,家中的親戚朋友,甚至熟人們的“朋友圈”,這些都是構成“間接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們身上發生的事情,他們的人生經歷,乃至于他們向你講述過的真人真事,心路歷程,人生苦樂,都可以被“儲存”加工,成為寫作時的創作素材。
寫作者要觀察并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寫作的細節比情節重要,情節比故事重要,沒有細節的文章感動不了人,寫得再好讀者也記不住,語言再好讀者也沒興趣,看過去就完了。當一部作品有很好的細節,一個細節套一個細節,細節成就重要情節,這樣的作品才是永生的,讀者反復閱讀,不會生厭。而且每一次閱讀,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從這一層面說,“間接生活”很重要,寫作者的社會交往、觀察、思考、感悟,決定細節的優劣,從而決定作品的精度與厚度。值得注意的是,“間接生活”還有一個重要來源就是閱讀。讀過的書可以為你提供很多生活素材和創作靈感,比如閱讀黨史資料、文史資料、報告文學、新聞、通訊、特寫,讀完這些,可以把好的情節、細節、語言記下來,吸收轉化后,用到日后的寫作中去??偟膩碚f,“直接生活”與“間接生活”都可補充寫作者的社會生活閱歷。
第二方面我談談寫作。通常寫作可分為三個階段,初學寫作階段、漸進比較階段、自由階段。初學寫作階段,基本上是個臨摹階段,要注意,不是臨摹別人作品,而是臨摹生活,把生活真實的一面描述照搬出來,這一階段鍛煉寫作者對寫作基本技巧的掌握。
到了第二階段漸進比較階段,寫作就像批量生產作品,有了生活閱歷,有了閱讀積累,寫作技巧階段也過去了,語言組織也有所提煉精進,這個階段才能量產作品,其中會有相當數量的作品是對生活的一種粗加工,也會有比較和提煉,但是思想深度達不到,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意識深度、審美高度達不到更高層次,這個階段對寫作者來說有一定的制約性,但這個階段很重要,要找到適合自己創作“突圍”的突破口,讓自己進一步提升。
再說第三個階段,我個人認為是自由階段。這一階段想寫啥寫啥,不用構思,不用提綱,什么都不用,拿起筆坐下來就可以寫,而且寫出的作品沒有任何刻意構思的痕跡,沒有任何人為修飾的痕跡,它是自然流淌出來的。就像咱們慶陽境內的葫蘆河一樣,流經山川,急緩有度,自然而然。這樣的自由階段不需要太多思考,是一個精神提升、人格提煉的階段。通常第二階段90%的寫作者都能達到,第三個階段取決于寫作者的境界有多高,寫作技巧與語言組織都不在話下,重點與難點在于,如何把生活提煉到一個仁、善、智、真、純的階段,提到這個層面上,作品的思想審美自然就賦予了。
下面要講的第三方面就是閱讀。閱讀非常重要,讀書也分為三階段。第一個階段大家選自己喜歡的作品讀,不管他誰的作品,不管他有沒有名氣,你喜歡就去讀,因為這些作品能讓你產生共鳴,你去讀這些作品,這些作品就對你有用。這也是醞釀寫作能力的基礎階段。
第二個階段,選你熱愛的國內外各種優秀的作品去讀,你讀這些作品的時候,會受益很多,思想與心理能產生共鳴,也能讓你對生活的感悟有所升華,讓你積累某些經驗,讀他們的作品時,你能產生共鳴,能賦予你生活的一種認知,賦予你一種思想精神,你的寫作資源就上去了,這是閱讀的第二階段。
閱讀的第三階段要跟寫作的自由階段結合起來,這一階段我們必須閱讀經典作品,而且力求讀懂世界經典。不要泛泛讀書,跟風去讀社會上某一時期比較火的書,不要盲目受誰影響,要讀代表人類最高成就的經典之作,宗教經典、哲學經典、美學經典,甚至還可以多讀歷史和思想類著作,莫要求急求快,思想境界的提高更重要。想要成為優秀的作家或藝術家,理論思想水平上不去,認知就上不去,當認知有局限性時,無論生活、思想、人生經驗還是創作理念都無法提升到更高層次,作品的層次也提升不上去。
這些就是我的一些體會,我如實講給家鄉的父老鄉親們聽。
主持人:感謝張老如此坦誠的分享,您把自己近半個世紀的創作經驗,通過生活、寫作、閱讀三方面講得十分詳盡。我們還想請您跟我們講講1977年,您受委派深入陜甘兩省紅色縣區采訪老革命工作者的事情。這一時期,您有怎樣的寫作情懷?對您之后的傳記文學創作起到哪些作用?
張俊彪:我的傳記文學寫作,可以說是從深入革命老區,深入有紅色歷史的縣區采訪這一時期開始的。那個時候我從部隊回來,在當時的慶陽地區地委宣傳部工作過5個月。咱們慶陽是老區,下縣區采訪過程中,經常能接觸到曾在陜甘寧革命老區工作的老同志。而且當時的縣級領導當中有一大批是在解放前參加工作的,像華池戰役、太白鎮起義、豹子川戰斗之類的真實事件,都能跟我說得清清楚楚。我當時要給報社寫的一些報道,一般也都在采訪過程中,在鄉上、在公社就地完成。要是有人提供線索,說是某公社有老同志曾經參加過戰斗,知道一些歷史事件真實情況,我就讓當地群眾帶我去找老同志本人,搜集真實又詳細的歷史史料。記錄并掌握真實的事件經過,了解事件當事人做出過怎樣的決策,對某事某人持何種態度,事件最終如何發展的。掌握事件真相,留下真實素材,才能拿出有分量,可信度高的作品。對隴東地區某些地方,某些人的采訪,我都是徒步走訪完成。像南梁、豹子川、二將川、荔園堡、大鳳川之類的地方,都是走著去。自己背著烙的餅子、干糧,一大早出發,路上渴了,就近找個河溝趴下喝水,餓了就一邊走一邊吃饃,吃飯干啥都不能停留太久,因為當時森林里沒人,猛獸經常出沒,天黑之前趕不到要去的村子,會有生命危險。當時偏僻些的地方基本沒路,翻山越嶺一天走下來,都要近百里路。我就這么采訪了三個多月,把當時能找到的陜甘寧邊區工作過的老同志都走訪遍。有些老同志因為文革還有之前的一些歷史問題原因,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后來平反了,心里都感到慰藉。而這些發生在真人身上的真事,也給我帶來一些創作想法。我有了寫傳記文學的想法。
說到寫傳記文學,我當時就想,寫傳記必須寫真人真事,不能隨意拓展,也不能引入文學元素,當時的陜北問題尚未定結論,西路軍西征的問題,中央也沒定結論,如果按照小說之類體裁去寫,難免有胡編亂造之嫌。想來想去,我給自己想了一個傳記文學的路子,真實寫出人與事的真實過往。
主持人:說到您的作品,就不得不提到您的報告文學《鏖兵西北》,這部作品是以彭德懷元帥解放大西北為背景。請您跟我們談談這部作品好嗎?
張俊彪:《鏖兵西北》這部作品獲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全軍優秀圖書一等獎。這本書里描繪了彭德懷、習仲勛、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西北野戰軍和西北廣大人民群眾解放大西北全境的壯闊歷史畫卷。這本書還是以紀實手法為主,當時我身體不好,寫作創作過程中經歷過很多痛苦,身體的病痛,創作的辛苦,幾乎讓我危于一旦,但是我放不下寫書的信念,大家能看到這部書中不乏涉及我們隴東地區的真人真事、重要戰役,當年我西北幾省軍民浴血奮戰,與一切軍閥反革命作斗爭,打垮舊社會種種黑暗,放在任何時候都稱得上是壯舉,我真實寫下來,就是要讓后世人們了解當年風云激蕩歲月里,我們紅色老區軍民英勇不屈的英雄事跡,從內心生出敬仰,永不遺忘。
主持人:感謝張老的精彩分享,我想再問您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慶陽人,您在蘭州工作過,在深圳也工作過,您也走過好多地方,但是大家都覺得,您寫作的“母根”就在慶陽。您是站在一個什么樣的角度來理解慶陽的文學素材和文學資源?是怎樣在作品里恰到好處用好慶陽元素,將帶有慶陽元素的作品推向全國的?
張俊彪:其實我所有的作品,詩歌、報告文學、傳記文學,包括《幻化》《曼陀羅》等幾部書,都沒脫離開我們家鄉黃土地?;旧隙加袑戧兏蕛墒∶耖g生活的部分,我這一生寫作都沒缺失過陜甘元素、慶陽元素,故鄉對我的性格形成、人生命運走向、文學風格形成等,都有不可磨滅的影響。我理解中的紅色文化是慶陽重要的寫作資源,是創作與素材的富礦。但我覺得,當下一個時期的寫作,應注重深度挖掘紅色文化內涵精神,發掘采寫一些不為人知、少為人知的真實事件與故事。要與其他人的創作題材、思路相區別,形成獨具慶陽風格,有辨識度的新時期新作品。紅色題材的作品創作,要把握正確的角度,突出其現實意義,起到教育作用。比如革命年代,我們紅色老區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干部作風、民風培養等,都是有現實價值和教育意義的,非常能引起讀者共鳴。
這次回來,我覺得慶陽這幾年對紅色文化的開發、挖掘、利用已經做得很好了,市委市政府在這一方面有非常好的戰略發展思路,咱們慶陽是一個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現代文明融匯發展的地方,而且這個地方目前為止農耕文明占的比重還是比較大,現代文明工業文明一直在發展,但是它還是對農耕文明綜合融匯后再往前發展,自然會來到一個后現代文明階段。這一階段也是適宜發展“大文化”的階段。一點紅色星火,照亮創作之路。慶陽紅色血脈是連接我與家鄉的紐帶,慶陽是甘肅唯一的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厚,紅色文化是慶陽革命老區最獨特的精神標識,要把一切為了人民的精神理念,作為慶陽紅色文化發展的歸宿,傳承好紅色基因,這是我與在座各位共同的使命。